新的阶段

这个博客《20xx年的一些记录》年终总结系列从 2017 年写到 2020 年,2021 年的不准备专门写了。现在三月份当然也可以做总结,「年度」只是人为划定的区间,时间节点并不真正影响客观世界的运行,我下午打开手机把去年到今天的所有日历事件都看了一遍,的确没有太多值得写的,所以在这篇阶段性总结里捎带聊一下。主要还是记录我当前的状态和想法。

2021 是一个十年节点

2011 年 9 月我来上海读大学,清晰地记得具体开学日期是 11 号,因为是 9.11 事件十周年。说起来我前后五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可能是最广泛接受普世价值的中国年轻一代,往前十年的 2001 和现在的 2022,不少人会为类似 9.11 的事情拍手称快,仅仅因为它伤害到了一个自己臆想中的敌人。这一代经历过古典互联网用过拨号上网、进过聊天室、论坛跟过帖、粉过作业本、探寻过贾君鹏,也见证了移动互联网席卷全球的过程,网络更大规模的普及没有催生更现代更积极的社会环境和人类文明,反而倒退成狭隘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盛行,以至于「这他妈也行?」成为了日常感叹,能读能写长文字都成为罕见。也许人类群体的基本面本就如此,而互联网只是把这个基本面暴露得越来越彻底。

我日常没有仪式感,但在十年的节点上还是尝试安排了点活动。六月的时候喊了上海和周边的一些高中同学来一起聚了顿,靠大家给我面子,一个大桌勉强坐下,有不少同学我多年未见也未联系,毕业十年后再细聊起现在做的事情各自有趣。十几岁时展现出的性格大概率会伴随人的一生,和老同学们聊天可以明显看到他们高中时的影子,当然我自己也是。

大学期间我花了挺多时间在学校贴吧里玩,收获颇多情感认同和奇奇怪怪的经历。在年底卡着第一次在学校里吧聚面基的十周年时间点拉了一批贴吧冷启动时期的老水狗们聚了下,我感觉大学时的朋友有一种悲怆的难得:家人不在身边不能依赖,室友同学不一定能聊到一块去,那些靠价值观和频繁对话构建的信任感可能给不少人带来过安慰。可惜当时一起在闵行吃鸡公煲的十来位吧友里有诸多已经分散在各地学校教书育人,这次复刻的一顿饭只凑到 4 个人。处在同温层的人不管同学还是朋友,即使大家很久不联系,彼此的心态一直是友善积极的,相聚仍然是开心的,只是缺一个我这样的人跳出来把大家再汇集到一起。

2021 年我又戴上了牙套做矫正,初中时戴过两年没搞彻底,结果二十七八岁了还要重新来过。拔掉了两颗牙留位置,加上之前的四颗智齿已经拔掉六颗牙,希望这波搞完能彻底解决牙的问题,我真的不想再去口腔科了,我也没有更多的牙可以拔了。

之前在推上说过「一个感受:996 的头号副作用是生命的尺度被缩小了。 人回忆自己过去的时间时会优先寻找那些记忆深刻、不太一样的经历和感受,过长的工作时长会让你不得不压缩业余生活减少想做的事情,那么之后再去回顾时可搜索出来的东西就变少。简单点说就是:啥事儿都还没干怎么半年就过去了?」,的确就是这样。2021 年日常的工作节奏是 11106 导致不论时间还是思考都容不下那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当然这情况是我当初选择时的预期之内,没有什么抱怨,在一个饱受争议的公司里工作近距离观察过也算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

新的冒险

两年前从天壤离开的时候,最核心的原因是推演了一下持续待下去将来自己的处境,发现收益远小于成本和风险,所以是一个自信的预判决策。今天从拼多多跑路的原因则比较复杂,宏观上总结起来是「一个在特定人生节点做出的新尝试」,与公司无关。

我很喜欢的一位架构师陶文在聊代码抽象时有这样的观点:「代码写成什么,根本上是产品经理决定的,产品经理决定了需求之间是有集成关系的;产品经理决定了需求与相似需求之间是完全一样,还是稍微有一些差异」。更宽泛理解,业务工程师的角色可以定义为产品经理与代码的中间转换层,工程师决定技术栈和组件选型,但不太能决定代码的走向和模块拆分。

得益于行业里开源生态的丰富和云厂商这几年的突飞猛进,现在搭建一套完整稳定的技术产品来提供常规互联网服务的成本和难度已经非常低,一万 QPS 的压力轻轻松松,而大多数中小项目的需求一千 QPS 都绰绰有余,常见细分技术领域也都有成熟的产品方案不需要从零研发,不管大厂还是小厂,业务侧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就是「缝合」这些组件来满足业务需求。这对行业当然是好事,专业化分工,站在前人的成果上能极大提升生产力降低门槛,大家聚焦业务直接创造价值,总体上看当前的基础技术组件能力已经溢出,只是工程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带来低级故障。拧螺丝的事情做得太多太久后,我已经有些昏昏欲睡:这些事我当然可以做,而且每次都做得还不错,但这事儿不是非得我来做,其他人也行。我的时间精力有没有可能放在一些有价值又能收获新鲜感的地方?

最近几年经历了各维度各行业一波又一波的草台班子,给我的直接影响是对他人的要求越来越低了,同时对自己的要求在逐渐升高。感觉到自己性格在变得温和,攻击性降低,但做事方式转向粗暴直接,放弃对他人的幻想和不现实期待,告诉自己成年人只能被筛选,不能被改变。现在评价新认识的朋友或寻找合作伙伴,标准精简了当到一条「你有过什么个人作品」?

个人作品是独特的、专有的产出,与工作产出不一样,它被你创造因你而存在没有你就不会存在,文字、播客、视频、图片、音乐、代码、实物,或者一种价值观影响力都算,在这个生产工具爆炸的年代门槛并不高,但就是许多个看起来没什么门槛的事情,导致个体之间的天差地别。一个有完整个人作品的人,不管作品质量如何,与一个从未尝试过创造的人,完全不在同个世界。创造者经历过的孤独、误解和挣扎只有同类才会理解,嗅探这样的味道寻找这样的同类,就是在寻找最大概率会尊重自己作品、一起扛住寂寞的人。

那问题来了,我自己如何回答这个提问?

我当然可以讲出我做的一些事情,帮到过不少人,写过的一点的文字和代码,不过这不太够。我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知道现在的处境怎么来的自己为什么走到今天站在这里,但以 28 岁大学毕业第 7 年的时间点来评估当下,得到的是失望和惭愧:离我原本的预期差太多了,把手上的工作做好、赚一些钱生活,并不是我在这个阶段的目标,甚至不再会是我人生剩余几十年的目标。

2017 年的时候加密货币行业爆发过一次,当时我只跟风炒币挖矿,看了基本技术原理,没有深入观察过,那个时间点没有看到一个我觉得可以被广泛使用、有价值的 DApp,躲过 9.4 之后便淡出了。在 2021 年才又重新把信息源配置进来,每天看文章和消息,大概知道现在行业里在搞些什么事情,已经远比 2017 年成熟。对这个行业我当前的看法是:能不能改变世界重塑其他行业不确定,成为未来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确定的。

加密货币行业仍然处于前期阶段,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真正能干活的人偏少,2021 是比较明显能观察到大量聪明人涌入行业的一年,聪明人的选择就是风向标。写智能合约也是在写一个「后端服务」,对我这样的工程师来说有经验优势,不同的是它的数据库和执行流程对全世界公开。这一行有大量的投机倒把和泡沫,没关系,我从来不排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阶的利己必定包含利他,他们是不错的合作对象,我遇到的问题是太多人只利己而丝毫不精致,区块链圈子多变的趋势天然会淘汰懒惰的人,更容易寻找到潜在的合作目标。不学习的习惯对我是危险的,不学习的其他人对我也是危险的。

在当前时间点:

  • 我经历过小公司/中公司/大公司,做过C端/政府客户/内部系统,一直保持学习;
  • 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坏和莫名其妙的恶意,一朝被蛇咬,胜读十年书,但从不对其他人使用肮脏龌龊手段;
  • 我训练出稳定的价值观,变态的理性和情绪自由,强同理心,精准的看人眼光。
  • 我没有房贷要还没有家庭要养,每月固定支出只有租房和社保。

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时机去新的行业新的赛道做些尝试。

我智商普通,没什么天分,接触新领域总是慢热,工作之外花大量时间到处看到处学才攒了一点技术能力,与我见过的那些学新东西超级快、对无章可循的问题能创造出新解法的人相比毫无建树。庆幸这个世界这个行业不需要那么多大牛,把基础的事情做靠谱多钻细节就能过得还不错。

买入一只股票或币种,亏到止损线的时候割肉离场,是对市场认怂,承认自己看错了行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同样,这次我决定辞职在家学习和探索,为将来成为 builder 做准备,也是一种认怂:对自己 2017 年的短视认怂,对自己学习新行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需要沉浸在里面的历史规律认怂,对自己的精力无法同时支撑工作和学习认怂,对自己六次入门前端失败认怂,对创造个人作品的能力缺失认怂。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控制欲望。

纯粹从我个人自私角度看,会期望这次加密货币的震荡熊市持续个一年半载,能留给我一些时间静下心探索。牛市来了大家都 FOMO 起来会比较聒噪。

新的一岁,新的方向,新的人生阶段。我仍然会是穿梭在上海古北的灰色(小牛电动)骑士,是团队的确定性制造机,是江湖骗子的破壁人,是值得信赖的兜底大师,是持续兴奋间歇丧气的体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