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几天 timeline 上有人提到 Shopee 员工在办公室不幸猝死的事情,想到最近我常因为车上 AED 贴纸和朋友聊到院外抢救的话题,不如写一下心肺复苏(CPR)相关的内容。优质科普已经有大把不需要我重复,所以不是为了科普,而是完整讲清楚我自己怎么思考和定性这个事情,供朋友们参考。

得先铺垫一些关于心脏骤停的客观信息:

  1.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是容易发生心脏骤停的高风险人群,外伤、电击、溺水等意外事故或者强行跑马拉松嚯嚯自己也可能导致骤停。但是请注意,心脏骤停也会低概率发生在任何健康人身上。
  2. 我国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 97.1/10 万,患者的存活出院率仅为 1.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0.8%(数据来源《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
  3. 心脏骤停发生后生存率以分钟为单位递减,每延迟 1 分钟,生存率降低 10%。10 分钟后,机会渺茫,就算活下来,也会因为脑细胞缺氧不可逆地死亡带来后遗症。前 4 分钟抢救时间被称为黄金 4 分钟。
  4. 实施高质量的 CPR 同时配合 AED 除颤,可最大限度挽回生命。

不难得出结论:

阅读全文 »

前阵子看到一个视频,鉴宝现场大叔掏出的宝贝瓷器底部写有「适用微波炉」,对于这件古董的年代大叔与专家争论起来,专家问了句,微波炉什么时候有的?

「微波炉你先别讲,其他的可对?」

这句话让我瞬间关联起许多之前见过的固执场景。我单方面把此类场景取名「微波炉时刻」:为了守护自尊,或者厌恶损失,又或者维护一个意识里不可侵犯的对象,对致命问题视而不见,明明无力解释却强行转向他处。

这个不可侵犯的对象,在本篇的上下文里被称作为「爹」。与被滥用的「爹味」一词不同,此爹非彼爹。

阅读全文 »

去年搬湖州住之后还是需要经常往返上海,以及湖州市内公共交通不太便捷,就买了辆小电车挂上沪牌日常开。一直对顺风车业务挺好奇的,兴致来的时候会接一单,上海湖州之间两个半小时路程比较无聊,能遇到可以聊上话的乘客随便聊几句也挺有意思,但主要还是帮别人个小忙,所以我尽量挑那种不容易被接的订单,一次只接一单不拼车,也不需要对方分摊高速费。顺风车司机守则要求不允许随意搭话,以及不少乘客全程都不太爱说话,有一些甚至不太礼貌,所以大部分订单挺无聊。这里来记录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持续更新。

目前所有订单的乘客要么是一位女生,要么是男女两个人,还没遇到过纯男生的,难道男生自己一人出行时倾向不用顺风车?我还没想明白为啥。女生独自一人的通常会戴口罩,我理解是一种安全上的考量。

2023.10.12

这是我开通顺风车的第二单(第一单随便接了个市内短途测试了下全流程)。从安吉某农贸市场出发到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上车的是一对夫妻,他们刚上车我就闻到味儿了,不是异味,而是那种烘焙区的味道。一问,俩人开面包店,有个烘焙展会在国展,他们要去参观学习。断断续续聊了一些开店话题,谈到现在生意难做以及行业的「卷」,有些无奈。

阅读全文 »

我在四月初和五月中出门到几个城市转了圈。目前不需要为任何公司上班,所以时间上较为自由,出门也就不需要特意凑假期或赶时间。四月初的那 8 天见了 15 位朋友,顿顿不落,老朋友仍然热情,新朋友完全信任,让我感觉很好,有少数朋友把我写到了他的回顾文章里,也挺有意思。出远门在其他地方跑来跑去这事儿于我并不常见,对旅游和景点毫无兴趣,如果我要去某个地方,它一定要有稀缺性:想见的人、好吃的东西、难得的经历。繁华或质朴,高楼与山海,世间千千万可复刻的静物,没什么意思。只有那些灵动的、跳跃的、难以预测的、构筑美好的人或氛围,才能让我有动力。

这两次出门的核心都是见朋友,有些许久未见,有些从未谋面,有些见过之后还想再见。之前提过线下面基是发展朋友关系极其重要的一环,这是对神交的朋友而言。对于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我仍然争取低频次的碰面机会,即使这个朋友熟悉到可以随心所欲地发任何文字随时随地打个视频,也无法完全替代坐下来面对面聊天,尤其是一些他自己不太舒服但也不算严重的事情,若不是当面被勾起被「压迫」着聊起来,他不会主动提。见面了当然唠唠家常,互通工作、感情、健康近况,有时候我会穿插着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你最近有什么焦虑的事情吗?」问这个问题就是单纯想了解朋友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或者说,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诚实回答,反应了他当前状态的下限。我这个年龄的人朋友也大都在 30 岁附近,脱离少不经事的阶段没几年但也没太多的物质和精神积累,迷茫、无助、焦虑、认命是常态。不是说我会帮助、指点他们,他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我也无法解决,即使少数抉择场景我看到了最优解,也极不愿意干说服别人的事,爹味十足又效果不大。我的这份关心非常简单:确认朋友对自己的小环境并未失控;焦虑拿出来讲讲有人能给一点点理解和支持,在深层意识里可能就不那么孤单。「孤单并不发生在一个人喝酒,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做手术这些屁大点儿的事情上,而是关键问题上的无人回应」。

不安全感与均值回归

最近两年经济大环境不好,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脱离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应该所有从业者都感觉到丝丝凉意,对应到个体心态上就是强烈的不安全感。我的朋友们还是本行业的占多数,总归会聊到工作和公司上,普遍存在对岗位和收入的担忧,害怕裁员害怕找不到工作。磊神描述这个形势用词「均值回归」,挺精准的。我不记得自己在什么时间点意识到自己是吃了互联网增长红利的人,辛苦归辛苦,相对于其他行业,这里对认真做事的人和不认真做事的人都提供了与辛苦程度不成正比的回报。互联网行业不是不行了,而是前面几年太行了,现在稍微往正常方向回了点,并且仍然处于「收获离谱地高于付出的努力」区间里。

阅读全文 »

刚刚从第一次新冠感染中康复过来。本以为我这样每天躲在家里不出门的人可以争取苟到春节后再感染,没想到中招如此之快而且不知道是什么途径,2022 年的最后一周完全送给奥密克戎。看到不止一位朋友表示这是他过去三年最有希望的时刻,因为各方面节奏的确定性将要回归了,颇为感慨。我也终于不需要再看到 timeline 上的某些爹味制造机对一件明明拥有 100% 确定性的事情(清零不可持续)争来争去发表真知灼见,没有人可以阻挡这个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

老朋友们

今年跑了几次外地参加老朋友的婚礼,主要目的还是见一下人。我自己生活状态保持稳定时对时间的感知度就会弱化,总是时不时冒出来其他人这样的时刻则会毫不留情地提醒:你对其他人保留的印象已经是好几年前了,你也快三十了。

四年前的这个时候郑老师悄摸摸约我出来跟我讲她将要离开上海,尽管我嘴上提醒「你要确定你考虑清楚了」,实际上心里知道这就是她的性格会做的事情。好好拥抱,送别。今年在郑老师婚礼上看到了花样整活,我和另外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冒出来那句:这就是郑老师会做出来的事情,不愧是你.jpg。新娘母亲一首歌才唱了几句,郑老师还没哭,我在台下泪流满面了,靠。我扭头时看到郑老师沉浸的表情和眼神,回想起她持续带给我的外显的真实感:真的不知所措,真的难过,真的勇敢,真的用心。对操蛋的世界保持这样的真实感需要坚韧的内心以及超强的自我消解能力,我自己做不到,觉得烦人的时候就跑路离得远远的,而郑老师一如既往地可以。所以我是被郑老师牛逼哭的。

阅读全文 »

这个博客《20xx年的一些记录》年终总结系列从 2017 年写到 2020 年,2021 年的不准备专门写了。现在三月份当然也可以做总结,「年度」只是人为划定的区间,时间节点并不真正影响客观世界的运行,我下午打开手机把去年到今天的所有日历事件都看了一遍,的确没有太多值得写的,所以在这篇阶段性总结里捎带聊一下。主要还是记录我当前的状态和想法。

2021 是一个十年节点

2011 年 9 月我来上海读大学,清晰地记得具体开学日期是 11 号,因为是 9.11 事件十周年。说起来我前后五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可能是最广泛接受普世价值的中国年轻一代,往前十年的 2001 和现在的 2022,不少人会为类似 9.11 的事情拍手称快,仅仅因为它伤害到了一个自己臆想中的敌人。这一代经历过古典互联网用过拨号上网、进过聊天室、论坛跟过帖、粉过作业本、探寻过贾君鹏,也见证了移动互联网席卷全球的过程,网络更大规模的普及没有催生更现代更积极的社会环境和人类文明,反而倒退成狭隘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盛行,以至于「这他妈也行?」成为了日常感叹,能读能写长文字都成为罕见。也许人类群体的基本面本就如此,而互联网只是把这个基本面暴露得越来越彻底。

我日常没有仪式感,但在十年的节点上还是尝试安排了点活动。六月的时候喊了上海和周边的一些高中同学来一起聚了顿,靠大家给我面子,一个大桌勉强坐下,有不少同学我多年未见也未联系,毕业十年后再细聊起现在做的事情各自有趣。十几岁时展现出的性格大概率会伴随人的一生,和老同学们聊天可以明显看到他们高中时的影子,当然我自己也是。

阅读全文 »

之前有几篇博客提到我思考问题和做决策时会考虑可能的风险,以及为了规避风险而对当前状态做调整并付出不小的成本。这篇详细讲一下我对各方面风险的认识和处理措施。

部分内容参考了某财经邮件组的推送,雨夜漫步大祭司传递的观点在我看来不全是对的,但在风险管理这种需要亲自下场挨揍和用经验举一反三的问题上,大祭司的提醒相当有价值。

指导原则:

  1. 避险第一,脱险第二,救险第三。
  2. 时刻对周围的基础设施、应急能力、专业程度保持怀疑,对身边人的安全意识最小信任。避免因为习惯性的安稳局面忽略概率性的潜在风险。
阅读全文 »

我买东西是比较典型的理工男风:实用为主,解决问题,挑选可承受价格内最合适的。这里总结几个沉淀下来持续在我身边使用多年、又让我觉得很好用值得推荐的东西,有些只适合专业人士。没有返利链接,大家对照自己需求看,想买去找正经店铺就行。

净水器

我在用的是 2015 年小米首款净水器,双十一时 1300 买的,一直用到现在,当然中间换过若干次滤芯,净水器的成本也主要在滤芯上,一年需要大几百。

小米把 RO 净水器做到这个低价,当时只是买一个试试看的心态,后面发现挺好用。现在我认为只要厨房有空间,每个家庭都应该配备一个净水器,哪怕你和我一样租房住,也可以把净水器一直带着走,因为吃喝的东西是直接进入到体内的(同性质的还有空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直接又长久。自来水的水质往往只在及格水平,RO 反渗透过滤理论上能在纳米级别过滤掉细菌和病毒,达到直饮水标准。我通常是从净水器接到热水壶里烧开后再喝,因为尽管净化后很干净,但水龙头、出水管道、残留水没法确保无菌。喝惯了净化水后,偶尔在外面喝到直接烧的自来水,能很明显尝到自来水的涩味。

阅读全文 »

刚才在目录页翻了下前面三年的年终总结都蛮准时,这次拖沓了一个月的确是时间没有安排开。12 月中在娄山关路快速确定新住处就急匆匆搬了家,随即入职,之后本就捉襟见肘的个人时间被收拾东西、检修屋子占满,另一方面,这种把自己记忆翻来覆去、正面与自己的对话的事情没有恰当的情绪状态配合是不行的。只要标题和提纲写在 2020 年,那这篇文章就属于 2020 年,你懂我意思伐?有位推友说跨年时的年终总结很有仪式感,的确简单几句话是仪式感,但正儿八经写长文字是有效又有趣的记录和回顾。这也是为什么仪式感接近 0 的我会严肃认真地去做这件事,留下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远比在人为划定的时间节点轻轻松松讲几句话重要。

干了些什么

春节

春节的时候按惯例没有回家,也幸好没有回,谁能想到 2020 年的路途不仅劳累还格外凶险。春节是每年难得的休整机会,我并不希望把这样的宝贵时间浪费在亲戚上。每年春节都和生日挨得近,过年也意味着长一岁,生日那天我吃完饭,抹了一口大油嘴,瘫坐在椅子上一通乱想,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冒上来了,混杂着抗拒、扭捏、紧张、急迫、怅然:啊!怎么就 26 周岁了呢,那些自己 17 岁时觉得 20 岁应该做到的事,21 岁大学毕业时觉得自己 25 岁应该做到的事情,做成了哪些?毕业 4 年多,一个大轮回又过去了,社会人的 4 年有比学生时代的 4 年更有意义吗?

阅读全文 »

  1. 我的朋友 80% 是路人网友发展过来的。同学、同事、亲戚这类属于「无法预先选择」的被动关系,能筛出来和我成为朋友的比例极低。这与我自己的倾向有关,我希望朋友能给我带来新鲜感、不同的视野、其他领域的输出。

  2. 我有着与大量(300+)陌生网友深入接触的经验,从未想过要用谎言和伪装出来的人设吸引别人。如果目的真的是交朋友,善良和真诚是最有效的(异性之间的吸引本质是性吸引力,颜值对异性很有效但我没有,就不谈了)。也遇到过很多我单向感兴趣然后使了些劲仍然聊不顺的人,只能继续点赞之交。

  3. 由于管理过师范大学的网络社区,我有着大量识别低级饥渴男的经验。先追溯发帖纪录,然后看关注的人和话题,再分析发言的语气和用词。「体面程度」可以高准确度地预判对方善恶,简单来说,你与其他陌生人开启对话通常存在目的,如果这个人真实站在面前你会如何组织语言?任何一个有基础涵养的人都会避免让对方误解和不适,严重突破大众分寸感就是体面程度不及格。

  4. 线下面基是发展朋友关系极其重要的一环,见面不一定能升华关系,但能和我保持长久关系的朋友 95% 都是见过面的。见面意味着:对方不是害怕暴露活体身份的人;对方愿意为你花时间;你们有一段时间相互观察和提问。我与新认识的人见面会重点注意:讲话时的动作和表情;聊天过程中上下文的衔接和话题把控;对方不涉及隐私的生活习惯和工作内容;对我的探索欲望和我探索 Ta 时的反应。网络上给其他人看的通常只有文字和图片,只要多花时间是可以练习地比较得体没有漏洞的。但绝大多数人难以在面对面时表演地很彻底,抓住细节并适当引导话题,摸清楚他们的目的和聚焦点并不难。

  5. 几个常见的不正常心智:观念极端化(尤其是涉及暴力伤害的)、情绪高度不稳定(自我和他人都无法安抚)、共情能力低(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毫无恻隐之心)、过度泛化的自恋(不讲道理不认为其他人会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这样的成年人大概率是病人,一旦识别出来别招惹别继续接近,不需要你拯救,慢慢淡化关系。

  6. 别说朋友,就是夫妻之间都需要分寸感,分寸感好的人大概率是值得交流的人。能体现分寸感的地方太多了没法细细讲,有些方法可以帮助你确认对方是否越界:如果你觉得自己分寸感还行,那么把你换到对方的场景里,哪些事情你一定不会做?哪些话你一定不会说?如果你有自己认可的做事得体的前辈,想想他可能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如果你把这件事的经过详细写下来投稿到微博情感博主那,评论里的人会怎么杠对方或杠你?自我博弈一遍,得出「最优解」「不够妥当但也能接受的解」「明显的错误答案」,再看看对方的行为在哪个区间里。

    分寸感不是一票否决,偶尔处理不好没关系,也可以友善又严肃地提醒对方,但日常大规模越界是一定要警惕的。把你当朋友的人一定会尊重你,因为不尊重有极大的关系丢失风险,失去朋友无论是情绪上的难过还是利益上的损失,都不划算。

  7. 搞黄色实在太正常了,前提是:大家都愿意(不要强行带上放不开的人);大家对性的认知是科学的、合理的。我有个「小火车呜呜呜」群就是一波都很熟悉的人经常在里面输出虎狼之词。但又回到分寸感的问题上,有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们绝对不会做:对非单身朋友性暗示;未经允许将私密对话转述给其他人。

  8. 自我保护:没见过面或者只见过一面的,尽量避免提供隐私信息,除非你对自己的预判能力很自信;比较熟悉的,在有需要的时候提供隐私信息,比如要寄东西,要合作搞个什么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其他人提供带你脸的色图;借小钱视情况,朋友间避免借大钱;大V在生活里也大概率是个充满缺点的普通人,别相信大V的人设,人品好坏与专业能力高低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

  9. 常自我纠错和归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情挨打要站直。体面的人一定会理解包容他人体面的道歉,死鸭子嘴硬很容易让别人在心里把你拉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