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四月初和五月中出门到几个城市转了圈。目前不需要为任何公司上班,所以时间上较为自由,出门也就不需要特意凑假期或赶时间。四月初的那 8 天见了 15 位朋友,顿顿不落,老朋友仍然热情,新朋友完全信任,让我感觉很好,有少数朋友把我写到了他的回顾文章里,也挺有意思。出远门在其他地方跑来跑去这事儿于我并不常见,对旅游和景点毫无兴趣,如果我要去某个地方,它一定要有稀缺性:想见的人、好吃的东西、难得的经历。繁华或质朴,高楼与山海,世间千千万可复刻的静物,没什么意思。只有那些灵动的、跳跃的、难以预测的、构筑美好的人或氛围,才能让我有动力。
这两次出门的核心都是见朋友,有些许久未见,有些从未谋面,有些见过之后还想再见。之前提过线下面基是发展朋友关系极其重要的一环,这是对神交的朋友而言。对于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我仍然争取低频次的碰面机会,即使这个朋友熟悉到可以随心所欲地发任何文字随时随地打个视频,也无法完全替代坐下来面对面聊天,尤其是一些他自己不太舒服但也不算严重的事情,若不是当面被勾起被「压迫」着聊起来,他不会主动提。见面了当然唠唠家常,互通工作、感情、健康近况,有时候我会穿插着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你最近有什么焦虑的事情吗?」问这个问题就是单纯想了解朋友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或者说,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诚实回答,反应了他当前状态的下限。我这个年龄的人朋友也大都在 30 岁附近,脱离少不经事的阶段没几年但也没太多的物质和精神积累,迷茫、无助、焦虑、认命是常态。不是说我会帮助、指点他们,他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我也无法解决,即使少数抉择场景我看到了最优解,也极不愿意干说服别人的事,爹味十足又效果不大。我的这份关心非常简单:确认朋友对自己的小环境并未失控;焦虑拿出来讲讲有人能给一点点理解和支持,在深层意识里可能就不那么孤单。「孤单并不发生在一个人喝酒,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做手术这些屁大点儿的事情上,而是关键问题上的无人回应」。
不安全感与均值回归
最近两年经济大环境不好,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脱离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应该所有从业者都感觉到丝丝凉意,对应到个体心态上就是强烈的不安全感。我的朋友们还是本行业的占多数,总归会聊到工作和公司上,普遍存在对岗位和收入的担忧,害怕裁员害怕找不到工作。磊神描述这个形势用词「均值回归」,挺精准的。我不记得自己在什么时间点意识到自己是吃了互联网增长红利的人,辛苦归辛苦,相对于其他行业,这里对认真做事的人和不认真做事的人都提供了与辛苦程度不成正比的回报。互联网行业不是不行了,而是前面几年太行了,现在稍微往正常方向回了点,并且仍然处于「收获离谱地高于付出的努力」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