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想到的一些杂事

2016年的高考结束了,像微博上的段子说的,今年的高考看起来和往年的没有什么不同。以我单薄的经历看,高考对一个国内的学生非常重要,重要性不是来自将来大学毕业证上的学校名字,而是因为进入不同的大学基本上等同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高考的名次决定了你将来会和努力到何种程度的人成为同学,在青年时期学校大环境的耳濡目染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难以预估。绝大多数大学本科生没有什么独立思考能力,对目前社会的种种现象只能理解到表面,当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出于人的本性开始随大流时,这个「大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也一直建议考生尽量填北京上海的大学,因为大陆只有这两所城市可以触摸到最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除非你能上浙大、中科大这种有明显优势的大学,否则去一线城市 4 年下来能获得的视野和平台远比内陆省市要好。

5 年前参加高考时的一部分场景我还记得很清楚:7 号下午考数学,题目比较难,后面有 3 道大题我不太会做,写了前面几个步骤就放那了,交卷前看了看空荡荡的答题纸,面无表情。考完出门后我心里反而还有点窃喜,因为我知道那几个大题我做不出来,跟我差不多水平的考生也大都做不出来,好几十分的题不会做这种事发生在高考考场上非常打击人,但我不虚啊,心理素质挺强的,不怕这么点压力,我就比同一层次的考生有了优势。当晚回到酒店,班上一堆同学哭得稀里哗啦的,搞得几个老师不得不过来开个临时班会安慰安慰,开完会我还是继续在房间里和室友开着玩笑。最后的结果的确和我预料的一样,我数学分数很一般,但总分的排名比计划的高了一截,大把的考生「没发挥好」。

安徽的高考题里,理综的选择题每题 6 分,数学选择题每题 5 分,在我那个分数段错一道选择题名次大概要掉一两千,所以我高三时曾经疯狂地练习过做选择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段经历,导致我后来遇到重要的事情需要抉择时,都保持着冷静和理智。我水平有限,不是什么题都会做,但我那年选择题还都是单项选择,所以我练久了之后逐渐掌握了些「不会解题但是会选择正确答案」的技巧。高考结果是:我的语文、数学、理综选择题满分。我记得特别清楚理综有道物理选择题我算了好久得到的结果和 4 个选项都不一样,然后先选了个和我结果接近的答案,又把题目和 4 个选项看了看,感觉不太对劲,根据经验换到了另一个答案。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运气好,如果我没再看一遍或者直觉产生偏差,就要扣 6 分,我妥妥进不了华师,今天我很可能就不在上海,而正在看这篇博客的你,也基本没机会和我产生联系。每当我想起这些经历的时候,都会觉得高考如此残酷又奇妙,朋友、同学的相识都是莫名其妙的缘分。

我的文学素养不行,根本不懂遣词造句,写不出优美的文字,然而我曾经写过的一堆贴子,一些博客,经常收到类似于「文章写得真好」这样的评价。完全不是我谦虚,我写的东西,只是单纯的逻辑性强,爱讲道理,容易带动情绪而已,跟文学扯不上什么关系,某些特定的受众乐意接受罢了。但另一方面,我本身写出来的目的就是这个啊,我的产出是为了交流、沟通、表达想法的,所以阅读的人能清晰地理解到我的意思就好了。讲到这我不得不再装个逼,高考时我的语文成绩是 119,班级第一,大概什么水平呢,全省高考理科状元的语文分数比我只高 1 分。语文这种科目想拿高分难,但如果理解了语文试题的考点,拿个一百多分又很容易,我觉得高考语文除了作文外,其他题目仍然是逻辑题和应用题,特别适合我这种没啥文学修养但又会写点扯淡小文章的人,作文的话,我只能说它是套路题。想提升语文能力还是要靠自己写字,这跟敲代码一样,看十遍 demo 不如自己一行行敲一遍运行一次有用。现在太多人欠缺表达能力了,不管是文字的表达还是口头的描述,光是看那些家伙的简历和邮件内容我就知道他们的语文不行。在公司天天喊着团队要多沟通多交流,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然而要你用自己的母语描述你的目的都描述不清楚,各种表意不清、逻辑混乱,沟通个啥?

在进入大学开始带贴吧后,很被动的在每年的六七月份处理高招答疑的事情,第一年时没啥经验,全靠我一个人来应付各种各种的考生,虽然最终效果还可以。第二年的时候预感到压力会增大,知道要分工,开始找别人帮忙,我照顾好全局尽量避免错误就可以。我深知高考后填志愿太重要了,而大多数的考生和家长对大学、专业的理解都是模糊的,一堆人曾经都是稀里糊涂的填个志愿进了大学,少数学生政策理解不透彻,乱来,平行志愿填不服从调剂然后被退档到二本,最后只能自己哭。我每年都会在贴吧公告里强调,选择不同的大学就是选择不同的人生,我们在华师吧这么小范围的非官方平台为考生们提供服务,不需要什么问题都解决,但我们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不要误导了考生们的判断。这样的意志传达到其他人身上后,各种事情都非常好处理了,我写个一两万字的总贴,其他人按照里面的内容负责自己的省份,有搞不定的地方就找我或者学校招生办出面。

这件事有两个好玩的地方:1.大学贴吧是考生最容易搜索到和进入的平台,学校招办照顾不到这里,我们作为平台构建方需要对来到这里的考生负责,不管他最后有没有填报华师。在别人的人生重大抉择上给予他们正确的信息和引导难道不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2.每年会有一小批新生进来后,跑来跟我说:默默,我当时在几所学校之间犹豫的时候,就是冲你选择的华师,有你这样认真负责的学姐,华师肯定不会差。我只能回复她:么么哒,感谢信任,但我是你学长。
有种不自觉的成就感,像通宵敲代码终于把功能完美实现后的感觉一样。

我一直比较喜欢华师这所学校,给了我足够的空间让我这种爱折腾的人到处瞎折腾。同时,我是一个做事以结果为导向的目的主义者,所以对我来说,如果要对一个学校或者一个人表达感情,我通常是去做出努力让她变得更好。于是看不到我在朋友圈、人人、微博说什么高考加油啊,xx中学加油我在xx等你啊这些话,表达自己的良好意愿当然没啥问题,只是我把表达意愿的精力都用在去回答考生的咨询贴上了。一堆人在要离开的时候刷着我爱母校并附上几张美图,而我毕业前还忙着从实习公司请假回来和后勤、信息办沟通着各种问题,企图在最后的时间再帮学生们争取点东西。前些年的每到年底我会在贴吧公开说不要去外滩跨年,人太多体验极差而且有安全风险,当然他们作为「有主见的」大学生,基本没有兴趣听另一个大学生的建议。坦率地说,我和这些人的确有些不一样,但都是个人选择,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总有人会提什么感恩、回报、热爱,要说贡献,我一个人 4 年下来对这所学校带来的正向改变和承受的谩骂,华师一百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干部加起来也比不上,学校或者其他人不会为此对我有什么褒奖和肯定,这些事也只有我自己全部清楚。但我作为一个纯粹的目的主义者,他们的肯定对我没啥用处,所以从来就不在乎,我也只是做了一些我觉得有价值有意思的事情而已。而这个过程中我有意无意地结识了一堆善良的朋友才是我觉得最大的收获。

说回高考本身,从利益上说,如果你的家庭是处于中国社会底层,只是刚刚够小康水平的话,那么一个好的大学很容易成为让你通往中产阶级的起点。
但是很大的可能,到中产就已经是顶峰了,再往上,成为大企业家、大富豪,名校背景通常不是决定性因素。
我认为人和人之间最显著的不公平有两点,第一个是基因决定的智商上的差距,「勤能补拙」这种词只是小学老师说出来骗人的而已,真正的智力碾压任何勤奋都无法弥补,这世界上太多既聪明又努力的人,面对他们我不得不认怂,追赶不上,但是话说回来,智商在普通范围内的人,不努力的太多,所以稍微努努力,就可以超越大多数人,这样的现状又给我了足够的信心;第二个是出生家庭不同带来的背景差距,优渥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完全会培养出不同的人。「学生烂的根源是家长。好的家长不一定有好的孩子,烂泥一样的家长往往有烂泥一样的小孩」。然而父母这种东西从来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完全靠运气。算了,这点我不想再多说了,有一些反直觉的真相说出来容易被骂,大家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篇是想到哪写到哪,没什么主题,写完正好看 Apple WWDC 16。
我还想以个人名义向华师本科招生办萌萌的吴老师表示感谢,过去的 3 年一直在高招期间抽出时间帮助我们,以及,请我吃过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