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达后的一点回顾
我在四月初和五月中出门到几个城市转了圈。目前不需要为任何公司上班,所以时间上较为自由,出门也就不需要特意凑假期或赶时间。四月初的那 8 天见了 15 位朋友,顿顿不落,老朋友仍然热情,新朋友完全信任,让我感觉很好,有少数朋友把我写到了他的回顾文章里,也挺有意思。出远门在其他地方跑来跑去这事儿于我并不常见,对旅游和景点毫无兴趣,如果我要去某个地方,它一定要有稀缺性:想见的人、好吃的东西、难得的经历。繁华或质朴,高楼与山海,世间千千万可复刻的静物,没什么意思。只有那些灵动的、跳跃的、难以预测的、构筑美好的人或氛围,才能让我有动力。
这两次出门的核心都是见朋友,有些许久未见,有些从未谋面,有些见过之后还想再见。之前提过线下面基是发展朋友关系极其重要的一环,这是对神交的朋友而言。对于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我仍然争取低频次的碰面机会,即使这个朋友熟悉到可以随心所欲地发任何文字随时随地打个视频,也无法完全替代坐下来面对面聊天,尤其是一些他自己不太舒服但也不算严重的事情,若不是当面被勾起被「压迫」着聊起来,他不会主动提。见面了当然唠唠家常,互通工作、感情、健康近况,有时候我会穿插着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你最近有什么焦虑的事情吗?」问这个问题就是单纯想了解朋友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或者说,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诚实回答,反应了他当前状态的下限。我这个年龄的人朋友也大都在 30 岁附近,脱离少不经事的阶段没几年但也没太多的物质和精神积累,迷茫、无助、焦虑、认命是常态。不是说我会帮助、指点他们,他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我也无法解决,即使少数抉择场景我看到了最优解,也极不愿意干说服别人的事,爹味十足又效果不大。我的这份关心非常简单:确认朋友对自己的小环境并未失控;焦虑拿出来讲讲有人能给一点点理解和支持,在深层意识里可能就不那么孤单。「孤单并不发生在一个人喝酒,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做手术这些屁大点儿的事情上,而是关键问题上的无人回应」。
不安全感与均值回归
最近两年经济大环境不好,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脱离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应该所有从业者都感觉到丝丝凉意,对应到个体心态上就是强烈的不安全感。我的朋友们还是本行业的占多数,总归会聊到工作和公司上,普遍存在对岗位和收入的担忧,害怕裁员害怕找不到工作。磊神描述这个形势用词「均值回归」,挺精准的。我不记得自己在什么时间点意识到自己是吃了互联网增长红利的人,辛苦归辛苦,相对于其他行业,这里对认真做事的人和不认真做事的人都提供了与辛苦程度不成正比的回报。互联网行业不是不行了,而是前面几年太行了,现在稍微往正常方向回了点,并且仍然处于「收获离谱地高于付出的努力」区间里。
人在稳定、可预期的环境里待久了,对低概率风险的感知和预警似乎会下降。上海封城后心生润意的人可能不是因为封城本身,而是突然间看到了这个风险砸到头上:哪怕赚了很多钱,努力构建的精致生活,今天能飞北京吃烤鸭,明天能到泰山看日出,后天闪现丽江酒吧的生活,底层如此的不稳固,随时随地可以被扯淡的需要破坏掉。互联网大厂员工在红利期拿着百八十万年收入的时候,天然会觉得自己可以挣百八十万挣很久,以及努努力将来还有机会到两百万,周围人都贷款买七八百万的房子,掐指算算自己也扛得住这个压力,支棱起来抓紧上车。
我的风险偏好和性格不允许我拉这么高的杠杆就为了买个房,但也不认为做出这种选择的朋友有什么错误,大家看生活的视角和重心不一样。选择了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杠杆有接不住的风险,被大众裹挟着前进有一起掉下悬崖的风险,我从公司离职自己学习自己玩有只亏不赚的风险,都得为自己的欲望买单。
大家心里有些害怕,或者日子比以前苦点,但我的视野里没见到哪位真的过不下去了(只有我自己多次处于被雷到破产的边缘🥲),毕业这么多年的行业经验在那,大公司好岗位去不了,还有其他小公司和周边行业可以去,身段别要求那么高啦。不自信好像是我们这一代乖学生的宿命,总觉得自己挺菜,大牛们很厉害。有些人会用高级的 title 、宽泛的集体荣誉感、经不起推敲的意义感来修正这种不自信,容易走向另一种自我欺骗。我自己更倾向于与更多的人,尤其是自己觉得遥远的人现实接触,见得多自然会祛媚。小孩长大了就知道大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所远观的大V、领导、行业精英,大部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甚至光环背后完全是个人渣。草台班子才是这个世界的运行主体。
国男不行
有天突然被一位朋友提到我的朋友里好像是女生占多数,我的解释是:交朋友不会刻意去关注性别,我看重真诚、善良,然后是越机灵越好。这类人好相处,更因为如果对方的负面性格过于明显,对于高度真诚善良的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威胁和风险,做不了好朋友。现实就是,我所接触的人群里男女生基数大差不差,但女生的性格在统计概率上优于男生,所以过滤下来到我这就是女生朋友更多。
我自己作为男生群体的一员,太清楚「国男」的尿性,与一些随机遇到的男生们相处听他们私下讲话和做事,我的皱眉肌都能皱到抽筋,对这个群体的负面印象已持续多年,他们中的少数幼稚鬼对我也攻击了多年。这次和多位女生朋友聊到感情话题时,我曾天真地以为这些朋友既然自己已经是优秀独立的个体,她们在构建亲密关系时就算不是得心应手,也应该稳妥有序。听完大把分手、吵架、离婚的经历,可以说是给我来了一套组合拳:真诚还是太容易被辜负。
在我个人的评价体系里,做到以下两点的人就可以视为合格可相处:
- 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负责。
- 遵守基本的关系契约,不违反游戏规则。如果违反,执行 1。
要求高吗?需要先天条件吗?有好父母才能教出来吗?
客观现实是能做到的人如此稀少。大家竟然群体性、大批量、成体制、全方位地不行,在人际关系里下意识地投机取巧甚至坑蒙拐骗,又不愿承担后果。
即使我的底层价值观里地球人就是不太行,不管男生女生,安徽人上海人,中国人美国人,大家一样烂。但在亲密关系这个具体场景下,男生群体显著比女生群体的表现差了一截,如果一定要拿数字量化,我武断地按个人经验归纳:青年人群中符合上述条件的男生比例在 10%-20%,而女生比例在 40%-60%. 「国男不行」这样粗暴的群体性评价,不是攻击和对立,更像是多次无奈和失望后对这个低概率的笼统概括和宣泄。
所以当几位朋友几乎一模一样地跟我讲现在就是随缘,不想折腾,对进入新的关系没有动力时,我的无言以对是出于感同身受:大家都疲乏了。同时我也想到另一个推论,假设上面对比例的感知是正确的,还要排除掉已经有对象、对异性没兴趣、年龄太远的,那么对坚定地把这个条件作为基本门槛的女生而言,即使不怎么挑剔,符合的人在人群里已经不太多见,而且时间越往后概率越低,如果「拥有伴侣」或「构建家庭」是人生中很想体验的事情,听天由命的结果全看运气。
爹味已经上来,不适合继续讲了。借用 早见 Hayami 经常放在文章结尾的话:祝大家勇敢有所爱。
别等下一次
我一贯的做事方式是提前详尽规划,把行程和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早早弄好。四月份的出门尽管之前心里有个大致预期,我的时间自由但大部分朋友的时间还是不自由的,得尽量让他们方便,所以无法提前做安排。见谁、在哪、聊什么、待多久,全视当时情况而定,但一切仍然进行得如此顺利。当然,主要是靠朋友们对我体贴有加,我只需要发「明天找你吃饭」几个字,其他的不用管都会妥妥当当。这让我反思自己以前的规划方式是不是有些局限了,我这样的确定性爱好者,把确定性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可能是一种死气和刻板,引入可控的随机性会带来不一样的惬意和感受。
回来后,根据与大家的聊天、自己的体验、一些朋友的文章,我给自己洗脑了几条新的信念:
- 想见谁了当下抓紧立马去见,别等下一次,别等有机会。
- 「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
- 想念就说,喜欢就讲。
- 被无视被拒绝和被羞辱是行走江湖少不掉的部分,不用怕。
- 理解他人和明白自己会相互促进。
- 「人生前 28 年,强逻辑善推理重计算的行为模式,实践到接近上限。临时切换到新的内核,让心情和真实倾向带着走,高自我,轻随机。看看自己能舒展到哪。」
也因为此,我很快在五月又跑出去溜达了。
内生的锚
立雯在她书里用「内生的锚」描述拥有秩序感的一类人,我也专门留心了一下几位有锚的朋友,这几位朋友各有个性互不认识但存在诸多相似点,以及都与我有一些默契。在后海的岸边,安琪提到一句「理解这个世界真正的运作规则」也启发了我:即使没有同质圈层的影响,我,以及这些善于观察学习的朋友们,因为大环境下的底层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应对外部规律生出的锚也便大同小异,大家的区别更多在自我那部分。
这样一个线索真好啊,大家既历经内耗殊途同归留下了类似的东西不受外界干扰,又向上延展出各自的体验视角不至于千篇一律。
一点波澜
四月份溜达回来后内心冒出一些想法与我既往的思维模型有抵触,心神不宁了一段时间,我知道它是良性的,它带来的改变不是纠错,更像是添加新的选项让一部分我曾经思考过的多选题更枝繁叶茂。这期间也带来了副作用,某个朦胧的上午我把未经测试的代码推到线上,让团队损失 9 个 ETH,半辆特斯拉 Model 3 没了。这个事故让我状态更差了,不是因为资损(特别感谢团队的兄弟们帮我一起承担了损失),而是事故原因仅仅是我漏写了一行代码,过于低级和愚蠢。自诩谨小慎微,未曾想过会出这种纰漏,是三十岁精力和缜密度大幅下降了吗?还是我其实一直错误评估了自己?无尽的自我怀疑让我半个月没敢写交易的代码。
而脱离这种状态的方式好像也很简单:把手上的小事情一件件做好 + 搞点其他事情切换上下文。事情做好了,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切换上下文则是从别的渠道获取到其他人的支撑。
换个地方生活
我写这篇博客的时候人已经在浙江湖州。家人在湖州这边有套小房子是闲置的,只不过开发商的精装修过于糊弄,很多地方要小修小改,搬过来折腾两周才终于能住下。这个变动的原因并不复杂:
- 现在不去公司上班,已经没有必要在上海租房住,每个月七千块可以拿去做更多事情。
- 上大学到现在在上海待了 12 年,目前够了。
- 两次出门让我觉得,到各个小地方溜达、吃吃喝喝也挺好的,在哪里上网不是上网?不如再安排几波。(顺带一提扬州真棒啊我还要再去)
- 正好有一个离上海挺近的地方能住,能放东西。高铁或开车也就两小时,上海的朋友们真有啥事喊我,精神小伙很快就到。
这次是暂时离开。对我这样寻求社会秩序感的人来说,即使曾因为小红楼案对上海的评价有下调,仍然认为上海是中国大陆范围的最佳城市和人类文明天花板,其次是深圳。只要没有提桶跑路到国外,我肯定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回到一线城市。
谢谢朋友们看到这里。文章发布出来正好是 2023 下半年的第一天,今年已经过去一半,我的体重还没有任何下降趋势。争取在年底的博客里给大家晒出体脂秤数据。